tpwallet官网app下载
不容忽视的TP钱包官网正版下载问题 南通市通州区公益性地质简介
tp钱包下载
tp钱包下载

不容忽视的TP钱包官网正版下载问题 南通市通州区公益性地质简介

一、地层     通州区大地构造隶属扬子陆块区,本区地层属扬子地层区。据钻孔揭露的地层由老到新由元古界震旦系,古生界寒武系、奥陶系、志留系、泥盆系、石炭系、二叠系,中生界三叠系、侏罗系、白垩系,新生界古近系、新近系。     本区地内均为第四系覆盖。据地质钻孔揭示,区内第四系为一套砂层与粘性土层交替出现、具韵律变化的松散沉积物,以冲积为主,厚度240-300m。沉积物层序复杂,相变频繁。根据沉积时序的差异,第四系又可分为下、中、上更新统和全新统。1987年,吴标云等在地质调查研究中命名了本区的相应组段。如海门组、启东组、昆山组、隔湖组、如东组等。     1、下更新统(海门组)     海门组总体为一套河流层序,中段在局部地区受海侵影响而显示河口沉积特征。完整的基本层序由下部含砾粗砂、中细砂,向上过渡为粉砂及亚粘土,显示完整的河流相二元结构。     下段:主要为灰黄色含砾中粗砂、粉细砂,间有亚粘土中含钙质结核及铁锰质结核。本段总体岩性较粗,砾石含量偏多,反应河流相沉积为主、部分河湖相、冲积扇相。据以往孢粉资料,沉积物中含反映干冷气候的孢粉,并出现较多绿帘石、角闪石等非稳定重矿物。     中段:岩性以青灰、灰黄、蓝灰色粘土、粉砂质粘土,灰色、灰白色粉细砂为主,间有含砾粗砂及砂砾石层。其中粘土、粉砂质粘土中多含钙质结核。沉积环境以泛滥平原相、河流相、河湖相为主。沉积物中出现大量反映温暖气候的孢粉,磁铁矿、钛铁矿等稳定重矿物明显增多。如皋-海门一线以东发现海相有孔虫。      上段:主要为棕黄或黄绿或灰绿色亚粘土、粘土夹灰、青灰色条带,含钙质结核及铁锰质结核,岩性致密坚硬,具古土壤化,偶夹粉砂、粉细砂层。岩性分布较为稳定。含丰富的陆相介形虫。沉积物中含较多的非稳定重矿物以及反映寒冷气候的孢粉。      2、中更新统 (启东组)   岩性分为上下两段。据孢粉分析,上下段具有明显的冷暖变化周期,下段岩性以粉砂、细砂、中粗砂、含砾中粗砂为主。孢粉反映气候温暖湿润,发现海相有孔虫化石,存在海侵层;上段岩性以粉砂质粘土、粉砂、细砂为主,孢粉反应晾干气候。     下段:以灰色、灰黄色粉砂、粉细砂、含砾细砂为主偶夹灰色、灰绿色粘土、粉砂质粘土层。本段下部以粗颗粒为主,基本以含砾砂为底。沉积环境以河流相、河湖相为主,间有海侵层。沉积物中含丰富的反映温暖湿润气候的孢粉以及磁铁矿、赤铁矿、石榴子石等稳定重矿物。     上段:以蓝灰色、灰黑色、棕黄色粘土、粉砂质粘土,灰色、深灰色粉细砂、含砾中细砂、含砾中粗砂为主要岩性。上部多为粘土、粉砂质粘土,质较硬,多含钙质结核。沉积物中含较多反映凉干气候特征的孢粉以及非稳定重矿物。     3、上更新统(昆山组、隔湖组)     上更新统分为昆山组、隔湖组。昆山组又进一步细分为上下两段,昆山组分为上、中、下三段。     昆山组岩性特征为灰色、灰绿色粉细砂为主。沉积环境以河流相为主、后期表现为泛滥平原相。     下段:以灰色、灰黄色粉砂、粉细砂、含砾细砂为主,偶夹灰色、灰绿色粉砂质粘土、粘土层。本段下部以粗颗粒为主,基本以含砾砂为底。沉积环境以河流相、河湖相为主,间有海侵层。有孔虫以奈良小上口虫、毕克卷转虫、颗粒先希望虫等反应河口相沉积环境的化石组合为主。沉积物中以含较多稳定矿物为特征。孢粉显示以反映气候温暖湿润的麻栎、青冈栎、榆、槐为主。     上段:以蓝灰色、灰黄色、棕黄色粘土、粉砂质粘土,灰色、深灰色粉细砂为主要岩性。本段沉积环境主要为湖相、泛滥平原相为主。局部地段见分支河道相沉积环境,孢粉反映该段以冷期组合为主。     隔湖组岩性特征分三段,孢粉反映总体为冷湿气候,中段为暖湿特征,含较丰富的海相有孔虫及介形虫,为一海相性较强的海侵层;底界年龄约7万年,顶界年龄为1万年左右。本组全区均有分布,与下覆昆山组局部为侵蚀不整合接触。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。     下段:深灰、灰色粉砂、细砂,灰、灰褐色、灰黄色含钙质结核粉砂质粘土、粘土。上部主要为粘土、质硬下部为粉砂、粉细砂及粉砂质粘土与粉砂互层。反映支流河道-漫滩-泛滥平原的沉积环境。微体古生物以陆相介形虫为主。孢粉反映为冷湿气候环境。      中段:灰、灰白、深灰色粉砂、细砂、含砾中粗砂。产海相有孔虫和介形虫。反映河流相、滨浅海沉积环境。孢粉分析为以栎、枫香为主的落叶阔叶林,为气候湿润环境。     上段:岩性为灰色、深灰色、灰绿色粘土、粉砂质粘土及灰色、深灰色、灰黄色粉砂、粉细砂为主。反映河流相、支流河道沉积环境。孢粉分析反映针叶-草原植被,气候湿冷。      4、全新统(如东组)      全新统岩性分三段:为一套灰色粉砂、灰黑色淤泥质粘土为主的三角洲相沉积,孢粉反映的气候以温凉、湿热、温和为特征。含丰富的有孔虫。本组广泛分布于近地表,底板埋深8.8-64m不等。为一套以粉砂、亚砂土及淤泥质粘土为主的细碎屑组合,主体属三角洲相和滨-浅海相沉积,根据岩性岩相等分为三段。     下段:岩性以灰色、黑灰色粉砂质粘土、粘土(多含淤泥质)及灰色粉砂、粉细砂夹层、互层。本层以粉砂质粘土、粘土为主,为前三角洲相或河口湾相、浅海相沉积环境。普遍含海相有孔虫和介形虫化石。孢粉反映暖湿环境。     中段:岩性为灰、灰绿色、黑灰色粉、细砂、淤泥质亚粘土或粉砂和亚粘土互层,为前三角洲-三角洲前缘相-潮坪相沉积。含有丰富的海相有孔虫、介形虫化石。     上段:岩性为灰黄、土黄色含粘土粉砂、粉砂或浅棕灰色粉砂质粘土,含铁锰结核。为三角洲平原-滨海-河漫滩相沉积。含丰富的海相有孔虫化石。      二、地质构造      南通地区位于扬子陆块最东段,基底形成于元古代,以轻变质岩系为主。震旦纪至早三叠世,形成下扬子海盆,是一个沉降拗陷带,在稳定地台型沉积环境下,交替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,地壳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,海水多次进退。三叠纪晚期的印支运动,使区内地层产生褶皱并伴随断裂,形成大致北东向的隆起和拗陷,下扬子海消失,转而成为陆相环境。燕山运动使区内地层发生强烈断裂,生成北东向隔档式断裂带,断裂以东北向即纵向断裂为主,伴有北西向横张断裂及东西向断裂。沿断裂带有大量中基性,中酸性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。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,在山间断陷湖盆中有河湖相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沉积。古近纪(早第三纪)喜马拉雅运动使差异升降活动加强,如皋西北部和海安一带为苏北——黄海拗陷,总体显示持续性下降,河湖相碎屑沉积物厚度超过2000mm。南通沿江地区属南通——南沙相对隆起区,缺失古近纪地层沉积。新近纪(晚第三纪)全区整体下沉,沉积了杂色碎屑岩,但大部分属砂层与粘性土层交互的松软地层,尚未固结成岩。     三、地震活动与区域构造稳定性     1、地震活动      南通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-南黄海地震带,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强烈地震是1615年3月1日狼山地震,造成“狼山寺殿坏,塔倾,tpwallet官网app下载江神祭碑崩裂。震级5级, tp钱包官方安装下载震中烈度Ⅵ度。距狼山约5公里的南通城里未见有该地震造成的破坏性记载。境外地震对南通影响较大有山东郯城地震和南黄海三次中强震。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.5级地震对南通地区的影响烈度Ⅵ度强,1505年10月9日南黄海6.75级地震,对南通地区影响烈度为Ⅵ度强,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6.2级地震,对南通地区影响烈度为Ⅴ度强,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.1级地震,对南通地区影响烈度为Ⅵ度。     1969年至1986年记录南通境内地震28次,皆为2级以下小震,分布在各县(市)区,空间上无明显规律可循。南通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为5.5级。南通陆域地震频度低,强度弱,震源深度在10-20km范围内,属壳内残源地震。市区抗震设防烈度划分为Ⅵ度区。      2、区域构造稳定性     在大地构造位置上,南通处于下扬子断块上,其基底由元古代轻变质岩系组成,基岩构造格架主要是由泥盆系至下三叠统组成的北东向隆起与拗陷。古近纪区内断块间差异升降运动强烈,西北部为强烈沉降区,新近纪至第四纪逐渐转为以整体下降运动为主,成为大面积缓慢沉降区。     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和北北东向、东西向、北西及北西西向三组,其活动时代大多在新近纪以前,少数可能在第四纪有过活动,如南通港-东方红农场断裂,但尚未发现明显的第四纪构造形变,属较稳定区。     四、水文地质      南通市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。按含水介质的成因时代、埋藏条件及水动力特征等,自上而下可划分为五个含水层组,即孔隙水含水层(Q4)、第Ⅰ承压含水层组(Q3)、第Ⅱ承压含水层组(Q2)、第Ⅲ承压含水层组(Q1)、第Ⅵ承压含水层组(N2)。     1、孔隙潜水含水层     主要赋存于50m以浅的第四系全新统地层中,该含水层为滨海-河口相沉积,具河口三角洲相特征。含水层岩性为粉砂、粉土及粉细砂层,在垂向上有上、下段粗,中段细的特点,平面上有西粗、东细,中部粗、南北两侧细的规律。其厚度一般为10-30m不等,厚者可达60m以上,分为上(民井)、下(浅井)两段。潜水位埋深一般在1-3m,局部地段小于1m,具自由水面。下段含水层具微承压性,局部地段与第Ⅰ承压水相通。     涌水量:上段小于10m3/d,下段可达100 m3/d以上,水温一般在15-20℃,随季节而变化。     水质:由于受沉积环境及海侵的影响,总体属咸水,后随海水退走,受上游淡水迳流和大气降水渗入及地表水等参与交替局部发生淡化,故水质复杂,区内沿江一带已淡化,属淡水-微咸水区(矿化度1-3g/l),向东逐渐变咸。水化学类型一般为Cl-Na型,局部演变为Cl?HCO3-Na或HCO3-Na型。      2、第Ⅰ承压含水层组      分布范围与潜水含水层基本一致,该含水层组为上更新统(Q3)地层,主要为长江河口相松散砂层组成,曾遭到二次海侵影响。该含水层顶板埋深一般为50-60m,隔水顶板岩性为粉质粘土、淤泥质粉质粘土,局部为粉土、粉砂与粉质粘土互层,厚度10-20m不等,隔水性不均,局部地段缺失使该承压水与潜水相通。底板岩性为灰黄、棕黄色粉质粘土、粘土及淤泥质土,厚度不稳定,厚者为20-30m,在骑岸镇一带缺失,使Ⅰ、Ⅱ承压水相通。     含水层组岩性:主要由卵、砾石层,含砾粗砂、中粗砂、中细砂、细砂、粉细砂组成,由粗到细具二个以上沉积旋回,其颗粒粒度与古河道分布有关。含水层分布较稳定,厚度较大,天生港-芦泾港一带及白唐桥、小海朝阳纱厂区段厚度为40-50m左右,向外厚度为50-80m。      水力特征:Ⅰ承压水水位埋深一般为2-3m,在市区和三厂一带开采量大的单位,埋深达5m,最深处已达6m以上,因承压性能不均,局部为微承压或呈天窗与潜水相通。     含水层含水极丰富,补给源充足,单井出水量一般为2000-3000 m3/d,大者超过3000 m3/d,最小者也不少于1000 m3/d。水温较稳定,一般在17-20℃之间。     水质:由于受到二次海侵影响,矿化度较高。向东矿化度增高,渐变为半咸水区和咸水区,沿海地带矿化度普遍大于10g/l。     3、第Ⅱ承压含水层组     该含水层组分布比较稳定,由中更新统(Q2)地层组成。属海-陆交替相,以河湖相沉积为主。顶板埋深一般120-130m,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,大部地区一般小于40m。     水质:海安西北部和任港-平潮及新开以南沿江地段为淡水微咸水,其余皆为半咸水,咸水。 单井涌水量为1000-2000 m3/d,一般静水位埋深1.87-2.93m不等。     4、第Ⅲ承压含水层组     该含水层组由下更新统(Q1)地层组成,其分布受古地形、古河道演变制约,具河床、漫滩或冲湖积相变化特征。     含水层顶板岩性由粘土、粉质粘土,含少量铁锰结核及钙核,其厚度一般为15-30m,最厚处可达58m以上(二甲一带);其底板岩性为杂色粘土、粉质粘土,厚度大于10m,厚者可达57.60m(唐闸一带)。故第Ⅲ承压含水层顶、底板隔水性良好,储有优良淡水,是本区主要供水水源。     含水层顶板埋深一般为180-200m,趋北渐增至200-220m,西部含水层组一般分为1-2段,东部增多为2-3段。大部分地区含水层总厚度大于30m。     含水层岩性主要为含砾中粗砂、粗砂、细中砂或含砾粗砂、中细砂、粉细砂等,顶、底部含泥质成分较多,局部为泥砾、砂卵石层。砾石多细砾,含量占总量约5-15%,砂粒砾径一般2-7m,卵石直径一般为2-4cm,大者7-10cm,磨圆度较好,分选性不佳,可见2-4次沉积旋回层。    含水层组富水性与分布厚度及岩性有关。厚度大、颗粒粗者,富水性为大。反之,富水性变小。     水质:除局部地段为微咸水外,大部分地区皆为淡水,但在长时间强烈开采影响下,水质呈现矿化度缓慢升高变化趋势,六十年代市区Ⅲ承压水矿化度在0.5g/l左右,1992年矿化度一般已达0.6-0.8g/l,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-Na?Ca及HCO3 ?Cl-Na型,偏硅酸和锶含量较高,均达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界限指标。     5、第Ⅳ承压含水层组     该含水层为上第三纪(N2)沉积地层,以河湖相沉积为主,埋深较深,资料甚少。据少量钻孔揭示,含水层组有上、下段之分,埋深一般在250-350m不等,厚度5.90-28.34m。含水层组岩性主要为多层状中细砂、含砾中粗砂、粗砂、少量卵砾石层及细砂、粉细砂层,夹薄层粉质粘土,具上细、下粗的多个沉积韵律,多为松散状,局部半胶结。顶、底板隔水性良好,为粘土、粉质粘土,多光滑裂面,局部半胶结半成岩。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 m3/d,水位埋深一般在0.42-14.80m,在如东县北部沿海乡镇区因开采强烈,已形成小型水位降落漏斗,中心水位埋深已达40m。水化学类型为HCO3? Na(Na?Ca)型,矿化度0.74-1.50g/l,均属淡水或微咸水。     五、工程地质     区内50m以浅主要为全新世三角洲相松散沉积物,总体上土体结构基本相似,但其中厚度不等的夹层较多,岩性岩相、厚度在平面和剖面上都有变化,据区域钻孔资料揭示,自上而下,可大致划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:     第Ⅰ工程地质层:岩性以棕黄色、褐黄色粉质粘土为主,沿江沿海地段渐变为粉土,厚度一般2.5-3.0m。    第Ⅱ工程地质层:岩性以灰色粉土为主,部分地区为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,局部夹淤泥质粉质粘土,饱水,厚度一般5-10m。     第Ⅲ工程地质层:岩性以灰色、浅灰色粉砂为主,稍密-中密,局部为粉质粘土或细砂,饱水,厚度一般10-20m。     第Ⅳ工程地质层:岩性以深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,间夹粉砂薄层,微层理发育,软塑-流塑,厚度一般3-15m。     第Ⅴ工程地质层:岩性以灰褐色粉质粘土、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为主,微层理发育,软塑-流塑,厚度一般10-25m。     第Ⅵ工程地质层:岩性以灰、深灰色粉砂与淤泥质粉质粘土互层为主,厚度一般10-15m。    第Ⅶ工程地质层:岩性以灰色粉砂为主,中密,局部夹粉质粘土,厚度一般7-20m。     六、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   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,人类工程活动创造财富的同时,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也日趋强烈。过度开采、消耗有限的资源,无节制的排放废弃物,都会严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,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。